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学院)前身是1988年成立的中南政法学院知识产权教学与研究中心,2000年更名。中心创始人是我国著名法学家、中国知识产权研究的开拓者和领军人物、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原校长吴汉东教授。2004年11月26日,中心被教育部评定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十余年来,中心秉持“问题导向、理论创新、打造智库、服务社会”之理念,齐心竭力进行基地建设,构建了国家保护知识产权工作研究基地、教育部和国家外专局“新时代科技革命与知识产权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理论研究基地”、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研究基地”“国家知识产权培训(湖北)基地”、中宣部国家版权局“国际版权研究基地”、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知识产权检察保护(武汉)”。
中心向着“世界知名、中国一流”的学术研究机构的目标,积极推动战略谋划和国际发展,极力打造我国知识产权学科的学术研究高地、人才培养高地、智库建设高地、社会服务高地和国际交流高地。
人员构成
中心下设知识产权战略研究所、公共健康知识产权研究所、数据知识产权研究所、互联网知识产权研究所、智能知识产权研究所、知识产权管理与国际贸易研究所六个研究部门。现有专职研究人员22人,其中教授(博导)10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专家库专家5人,英国 Managing IP杂志“年度全球知识产权最具影响力50人”3人次,“全国知识产权领军人才”4人。中心设行政办公室,专职行政人员5人。此外,中心还聘请了100余名国内外知名学者和实务专家担任兼职研究员。
科研成果
中心以吴汉东教授为旗帜,打造卓越研究团队,建设“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知识产权学科,取得丰硕学术成果,构筑一流学术高地。中心已承担国家级、省部级课题以及其他课题300余项,其中包括马工程、国家社科双重大项目1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知识产权制度的变革与发展研究”在结项中被评定为优秀。中心出版专著、教材16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200余篇。中心拥有:
第一篇知识产权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论合理使用——关于著作权限制与反限制研究》(吴汉东,1999年)
第一本知识产权本科生教材——《知识产权法》(1986年)
第一个知识产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2004年)
第一门知识产权国家级精品课程——《知识产权法》(2005年)
第一个知识产权国家级教学团队——知识产权教学团队(2008年)
第一个知识产权“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 ”——《知识创新、知识经济与知识产权》(2012年)
第一个知识产权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知识产权法学》(2013年)
第一个知识产权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并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知识产权保护与创新发展研究(马一德,2016)
第一个知识产权学科创新基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时代科技革命与知识产权学科创新基地(2018年)
第一个大学生“双创”知识产权维权机构——湖北大学生创新创业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2018年)
第一个全国知识产权研究生暑期学校
第一部以学者、专家视角审视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状况的民间读物——《中国知识产权蓝皮书》
第一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知识产权法》(2020年)
国际交流
与国际一流的知识产权专家对话,与世界顶尖的知识产权研究机构合作。中心本着将中国知识产权理论与实践推向世界,让世界知识产权学者更加了解中国的目标,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2018年,学校以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为基础成功申报“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设立“新时代科技革命与知识产权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中心依托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与国际一流研究机构建立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邀请境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到中心开展合作研究,打造知识产权领域一流的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中心参与中国政府的“一带一路”知识产权硕士研究生培养项目和国家留学基金委的知识产权雏鹰项目等,将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与国际对接,既有“走出去”又有“请进来”,双向培养,成绩显著。
知识产权南湖论坛是由中心于2004年精心创办的学术品牌。经过18年的积淀和发展,知识产权南湖论坛以其“规模大、规格高、影响广泛”成为中国知识产权界的代表性学术盛会和国际知识产权学术交流平台。知识产权南湖论坛在武汉、广州、深圳、南京、北京、上海、重庆和郑州等地已成功举办十八届,受到国内外知识产权界和新闻媒体的高度评价,先后有国内外知识产权领域各界6000余人次参会,其中包括国际著名知识产权专家300余人次。
智库建设
作为国家级知识产权研究智库,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一直服务于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推进工作,为国务院和有关部委提供咨询研究服务。中心参与了《著作权法》《专利法》《职务发明条例》等法律法规的修订,参与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年度推进计划的拟定和商讨,包括2轮国家知识产权建设纲要制定,3次国家知识产权五年规划起草,以及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十年实施评估工作。每年向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版权局、文化和旅游部等提交咨询报告90余份。
2018年,中心入选CTTI高校智库百强榜,并荣列“A+”等级。2021年,中心入选首批文化和旅游行业智库建设试点单位。中心《起草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及规划,服务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被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评为“2021年中国智库参考案例”。
人才培养
中心主要培养“复合型——融通性、综合性、交叉性”高端人才,构建了从知识产权法学本科、学术硕士、法律硕士、法学博士和博士后以及“一带一路”知识产权硕士、涉外知识产权高级人才的培养链。
中心开设研究生创新班,制定专门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聘请外国知名专家授课,每年选派并资助硕博研究生赴海外深造。中心紧跟国际知识产权发展态势。中心每年资助学生参加学术会议、学术竞赛等,创办“文泓读书会”和“知识产权德恒大讲坛”,广泛吸收兼职研究员、海内外知名学者参与中心人才培养工作。
2005年,中心团队打造的《知识产权法学》 被批准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2012年,《知识创新、知识经济与知识产权》入选第一批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计划;2020年,《知识产权法学》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021年,吴汉东教授荣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其主编的《知识产权法》(第五版)获得“全国优秀教材(高等教育类)二等奖”。
中心开辟了《知识产权蓝皮书》、知识产权南湖论坛、国家精品课程、德恒知识产权大讲坛、知识产权暑期学校、图书馆和中国知识产权研究网等学术窗口,实现了科学研究、学术交流、人才培养、资料信息建设等方面的综合协调发展。
“中国知识产权研究网”连续两届荣获“全国十佳学术类网站”称号,还获得“全国高校百佳网站”“最佳学研促进奖”,成为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知识产权学术网络平台。
中心拥有知识产权专业图书馆,馆藏是以知识产权为主的法学综合类图书。包括中文、日文、英文和少量其他语种的图书总计3万余册。截至2021年底,中文藏书27882册,外文藏书5330册,中文期刊3418册,外文期刊236册,图书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满足国内专家学者需求。
社会服务
中心注重理论研究与政策实践相结合,加强理论研究成果向实践层面的转化,积极践行重点研究基地社会服务功能。受国家知识产权局委托,中心从2009年起每年举办“全国研究生知识产权暑期学校”,面向全国在校研究生,欢迎并鼓励不同学科背景的学员参与到知识产权的学习中来,培训了包括国内外知名大学在内的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1400余人,提高全民尤其是有较高学识素养群体的知识产权意识。2018年,全国首个大学生“双创”知识产权维权机构——湖北大学生创新创业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依托中心成立。
中心还承办“国家知识产权局领军人才集中研修班”“知识产权强国战略与智库建设培训班”等多个品牌培训班,累计培训学员4000余人次,为提高知识产权工作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和业务能力,推动国家和地区保护知识产权文化氛围的养成起到重要作用。
2018年为贯彻落实国家“开放、合作”的战略精神,扩大“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影响力和辐射面,经教育部批准,中心与澳门科技大学法学院共建澳门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同年11月“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法律联盟”成立,这是中心联合香港大学、暨南大学共同发起成立的非营利性学术机构。联盟首批成员包括28家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司法机关、法律服务机构和相关机构。联盟举办了四次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高峰论坛,为粤港澳大湾区高等院校、司法机关、法律服务机构及其他社会团体提供了合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