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陈怡 图片:朱璐彤)6月30日,WIPO中国暑期学校开启第七日的课程学习。本日课程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明晨旭老师主持,深入探讨了专利授权确权实务、人工智能时代的知识产权制度挑战与创新以及专利申请中传统知识与遗传资源披露的国际新规则。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湖北中心研究员李冬以《专利授权与确权的理论与实践》为题,首先从我国的专利制度体系入手,简要介绍了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种专利类型,并讲解了如何通过专利号识别专利类别的实用技巧。随后,他梳理了我国专利申请、审查和复审的流程,勾勒出专利确权的完整路径。讲座的核心聚焦于专利实质审查环节,李冬研究员深入阐述了实质审查遵循的基本原则与审查内容,并结合我国《专利法》具体条款详细解读了专利权的排除客体以及不可授予专利权的理由。在讲解过程中,他辅以生动案例,帮助学员们加深了对专利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理解,为学员们提升专利实务能力、优化专利申请与布局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指导。
随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徐小奔带来题为《人工智能健康发展与知识产权制度创新》的讲座。徐小奔副教授以“技术中立”作为人工智能与知识产权制度互动的理论基础,提出应在新型利益平衡框架下审视人工智能带来的知识产权挑战。他重点探讨了四大议题:人工智能时代的数据财产权益保护、模型训练与著作权合理使用问题、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可版权性争议以及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的版权注意义务边界。针对数据财产权益的保护问题,他结合相应案例,分析了著作权保护路径、商业秘密保护路径、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路径的现实意义和局限性。对于模型训练中的著作权问题,他强调技术的底层性与普惠性,对我国与域外的制度回应进行分析。徐小奔副教授在总结中指出,知识产权制度的精髓在于利益平衡。面对人工智能这一新技术,面对AI技术,应秉持技术中立思想,最大化其利好,有效防范风险,通过灵活、动态的利益平衡机制,为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撑和创新保障。
下午的课程由英国利兹大学教授格拉汉姆·杜特菲尔德主讲,主题为《专利法要求披露传统知识对创新的影响》。格拉汉姆·杜特菲尔德教授首先阐述了保护传统知识的紧迫性与深层原因,并通过具体案例解析了“生物剽窃”的概念内涵,随后讲座的核心内容围绕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于2024年缔结的《产权组织知识产权、遗传资源和相关传统知识条约》展开,该条约规定了申请专利的发明基于遗传资源的应公开遗传资源的原产国或来源,基于遗传资源相关传统知识的应公开传统知识持有者或来源的强制性义务。这一强制性举措旨在保护传统知识持有者的利益,遏止“生物剽窃”行为。格拉汉姆·杜特菲尔德教授重点分析了该条约的背景、基本规定及其对发展中国家及原住民社群在创新激励和利益公正分配方面可能产生的影响。
在交流互动环节,学员们踊跃提问,就专利实质审查中的具体实务难点、技术措施保护对著作权合理使用的限制、传统知识持有者与专利申请人之间的利益平衡等问题,与三位主讲嘉宾进行深入探讨。现场气氛热烈,理论探讨与实践关切紧密结合,进一步深化了学员们对当日课程内容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