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2018’知识产权南湖论坛——新时代科技革命与知识产权国际研讨会”第四分论坛“军民融合中的知识产权运营实践与探索”成功举办。该分论坛立足我国军民融合的现实趋势,深入讨论研究国防知识产权归属与转化、军民融合知识产权管理与平台运营等新内容、新课题,共同探索推进军民融合知识产权创新发展的策略。
分论坛四:第一节
分论坛四第一节由中国人民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副院长、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秘书长郭禾教授和湘潭大学法学院院长肖冬梅教授主持,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国防知识产权局信息资源处王强处长和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知识产权处代德建处长担任评议人。本节研讨阶段的6位主题发言人重点就专利技术筛选和推广、军民融合成果转化、军民融合知识产权平台建设运营等内容展开交流和讨论。
主题发言前,重庆市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军工系统工程处张永忠副处长在论坛上致辞。张永忠副处长首先对出席论坛的各位来宾表示欢迎,并对本届论坛的顺利举办表示祝贺。他介绍了重庆市深入实施军民融合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实践及所取得的显著成果,并期待各位专家学者在本次论坛中深入交流、碰撞火花、凝聚共识,为推动知识产权军民融合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主题发言环节,国防科技大学国防科技战略研究智库主任助理曾立教授首先以“专利技术筛选和推广大数据技术”为主题,对相关内容进行细致而独到的探讨。曾立教授表示,专利数据具有零散性、数量大、纬度多、隐蔽性、价值高等特点,而专利筛选和推广是科技成果转化最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曾立教授结合当前专利筛选的大数据技术优势和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提出了诸多可行的假设。曾立教授表示,专利筛选能够更好服务于专利推广、提升技术成果转化,也将服务于产品、产业和国家战略,为相关机构和人员提供科学的辅助和咨询。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知识产权中心马曙辉主任的发言主题为“军民融合成果转化中的知识产权问题分析”,向大家分享了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简称航天科工)在军民融合领域的知识产权管理研究、成果转化的基本情况、工作思路、实践和相关思考。航天科工以通过开展成果转化试点试验、探索成果双向转化模式为基点,采取“一站式”军民成果双向转化服务平台的模式,在航天军民融合成果推广转化方面取得了成功。同时,马曙辉主任还根据当前军民融合的知识产权的现状分析认为,针对军民融合工作中“整合资源难、成果评估难、集融资金难”等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知识产权办公室、科技成果办公室温振宁主任以“推进知识产权领域军民融合发展”为主题与在座的参会人员展开讨论。温振宁主任介绍,军民融合的本质在于使传统上军民分立的各类要素交流融合,最大限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军民融合背景下,知识产权具有激励科技创新、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促进创新者合作、有效配置创新资源的功能。温振宁主任认为,推进知识产权在军民领域的融合发展不仅需要搭建信息共享、交流对接、创新协同、产业孵化平台,开展知识产权综合服务,还要培育高水平的军民融合知识产权专业服务机构,探索军民融合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模式,并建立有效的评价、激励和保障机制。
重庆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重庆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研究院副院长谢更新的发言内容为“以国防知识产权改革促进军民技术成果转化”,对我国国防知识产权制度现状、国际国防知识产权的管理经验、军民制度转化的国防知识产权制服需求和国防知识产权制度改革的对策进行详细的阐述。谢更新院长指出,现阶段我国在国防知识产权管理方面存在着“主题单一、法律规范少、缺乏系统知识产权体系”的缺陷。他通过比较国外完善相关知识产权的进程,结合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下我国国防知识产权制度需求,提出了应当处理好国家利益与集团利益、个人利益的关系、免费使用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关系、保密与解密的关系、建立军民技术转化的国防知识产权管理和服务体系等方案。
重庆理工大学重庆知识产权学院黄光辉副教授以军工科研研究所为例,对国防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激励机制与政府监控的关系发表见解。黄光辉副教授以“军转民”和“国防科技成果转化”为研究对象,从分析现状、构建激励机制和监控科技成果三方面展开论述。他指出,应当处理好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与利益分配的关系,实现国防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松绑与赋权”并完善相应的利益分配办法。在国防科技成果转化的折算监控方面,应当准确界定“国防资产”的范围、确立投资者权利保留和运用制度、建立和完善评价考核和政策评估等机制。
西安科技大市场创新云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军民融合特色试点平台负责人王翔的发言主题为“军民融合知识产权平台建设运营探索与实践”。王翔副总经理以美国为例阐述了国外军民融合知识产权发展的动因、模式、历程、和经验启示,并指出了我国在军民融合实施阶段出现的问题。同时他也认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在引领国家科技创新、推动过敏经济发展方面成绩斐然,未来的发展机遇多、空间大。最后,他向与会嘉宾介绍了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军民融合特色试点平台及其运营服务体系,并对平台建设工作进行展望。
分论坛四:第二节
分论坛第二节由哈尔滨工程大学知识产权法研究所所长张冬教授和中国计量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陶丽琴教授主持,由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国防知识产权局政策法规处参谋苏林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教授孙国瑞教授担任评议人。本节五位发言人的发言内容分别为:军民融合背景下国防知识产权归属和转化法律问题、国防解密专利转民用工作的思考和建议、国防知识产权转民用成熟度评价标准的制订及应用、兵器企业军民融合知识产权管理实践与思考、知识产权助力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等内容进行交流讨论。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郭德忠教授的以“军民融合背景下国防知识产权归属与转化法律问题”为主题对美国国防采购中的技术资料权进行介绍,并对中美国防科技工业进行对比。他指出,“我国十余所军工集团均为国有,很容易维持忠诚度”,与美国军工集团的“忠诚度主要靠法律、法规、合同”有着重大不同,进而探讨了我国国防知识产权的归属和知识产权国有的终极意义。郭德忠教授分析了美国相关法律中规定的有关“技术资料设计的利益平衡”以及“基于投资来源的集中技术资料权”问题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一是法规详细、明确、具体;二是在我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进程中,国防知识产权的资金将主要属于混合投资;三是混合投资的知识产权归属通过谈判确定;四是权利归属的考量因素,包括国防利益,政府目的的使用,鼓励竞争、降低成本等。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知识产权中心陈炜然高级工程师的发言主题为“国防解密专利转民用工作的思考与建议”。他介绍,国防专利转民用的背景主要包括创新驱动发展、国防专利解密和军民融合,三者不仅是国防专利转民用的基础,还对促进国防专利转民用有着很重大的意义。它们不仅能够解决国防专利受理审查程序中文件定密不规范、保密状态不明确等问题,而且为依法实施国防专利管理奠定了重要基础、为制订国防专利文件的定密、解密制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更为国防科技成果向民用领域转化创造了条件。最后,他还就解密专利转民用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法律体系、重视专业评估、进行二次开发和专业知识产权布局等富有建设性的建议。
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协会研究咨询部靳天喜主任以“国防知识产权转民用成熟度评价标准的制订及应用”为主题展开交流。他介绍了国防知识产权转民用成熟度主要评价体系,并举例说明技术优势、市场效益、政府支持、产权关系、人才资源、基本因素等要素对于国防知识产权转民用成熟度评价标准的制订和应用方面的影响。在“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设计”部分,靳天喜主任对比诸多试行项目的效果试验和评分结果作出总结,指出当前国防专利技术转化的重点仍应放在较为成熟的军民两用技术。
成都光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员级高工刘慧副处长以“兵器企业军民融合知识产权管理实践与思考”为发言主题,就成都光明光电企业的基本情况以及知识产权管理实践进行总结思考。刘慧副处长指出企业之所以能取得如此的进展,应当主要归功于知识产权管理。企业应当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做到流程规范,强化专利信息利用,加强专利申请储备,在各个环节严格把关,以多元化的的管理方式合理应对市场、环境、业务重心的转移。不仅如此,刘慧副处长还提出两点思考,即知识产权工作在企业的定位要准确,目标清晰;企业的知识产权诉求应当理清利弊,为大家对于深化兵器企业军民融合知识产权管理实践起到了积极作用。
上海航天信息研究所知识产权中心王海涛主任以“知识产权助力军民融合创新发展”为发言主题,以“知识产权军民融合形势政策分析”、“知识产权军民融合工作机制探索”、“知识产权军民融合服务模式创新”为主要内容,围绕着军民融合知识产权试点工作开展有关的方针,积极推进知识产权军民融合研究。王海涛主任还总结了目前知识产权军民融合形势政策、工作机制、模式创新等问题,总结了知识产权军民融合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同时,他还提出了“知识产权尚未提升到企业战略高度”、“知识产权管理专业性不足”等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向参会嘉宾分享了自己关于这些问题的看法和见解。
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和专利成果市场化运行,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成为知识产权建设事业中的一项重大使命。在军民融合背景下,国防知识产权归属与转化作为基础课题倍受关注,军民融合知识产权管理值得深入探讨,军民融合知识产权平台建设运营已经初显成效。此外,如何在国防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与政府监控之间寻求平衡需要周密考虑,如何通过国防知识产权改革促进军民技术成果转化、实现专利价值更应全面研究。本场论坛中,各专家学者深入讨论了军民融合过程中的知识产权问题,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点,为激励科技创新、促进成果转化贡献出了自己的智慧。
通讯:刘云开、李英雪、苏靖媛
来源:中南大知识产权研究中心、重庆理工大学重庆知识产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