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1日,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主办,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知识产权学院承办的国家知识产权智库建设研讨会在我校国际学术交流中心隆重举行。智库是专门从事开发性研究的咨询研究机构,是现代领导管理体制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知识产权智库的建成无疑将会在中国未来知识产权发展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来自知识产权领域的各位专家学者在此相聚一堂,就国家知识产权智库建设发表真知灼见,对提升全国知识产权整体实力建言献策。
本次研讨会分为三个部分进行。
第一节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术委员会主席、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吴汉东教授主持。吴教授首先介绍了什么是智库,智库在国家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建设智库的意义等内容,并希望各位专家学者畅所欲言、不吝赐教。
国家知识产权局保护协调司黄庆司长首先发表演讲,他指出,从发展的角度看,加强国家知识产权智库建设非常重要,而智库的建设也必将为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提供高层次的智力支持。对于具体的国家知识产权智库建设,黄司长认为应当以中国国情为立足点,突出中国特色,并以战略性、前瞻性和预见性的眼光把握国际发展趋势,积极融入国际研究主流。
国家版权局版权管理司于慈珂司长则主要对以往知识产权智库建设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他表示,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对于建设知识产权强国和创新型国家非常重要。作为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版权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已走上了快车道。于司长还以“北京精神”为例,指出中国在世界版权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随后,中华商标协会肖芸副秘书长结合中华商标协会的工作情况对怎样建设知识产权智库建言献策。她表示,中国已连续13年成为商标申请量第一的国家,商标申请量和保有量巨大。但若抛开GDP因素,中国商标品牌实力和品牌价值还与实力最强的国家差距较大。因此,如何建立起一个商标价值评价体系,其宏观框架和数字模型怎样架构是下一阶段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民间文化怎样用知识产权进行保护?文化保护与文化交流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李松主任就这些问题提出了建议。他认为,民间文化是集体智慧,怎样能既涵养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又使得为这种文化传播和交流作出贡献的人能够得到相应的权益保障,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提到文化保护,李主任指出,无交流的文化没有价值,极端地制订出超过当前经济发展水平的保护政策是不理性的。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建立国家层面的体系化与常态化的注册登记制度的建议。
北京市知识产权法院陈锦川副院长根据知识产权审判实务情况对智库的建设提出三点建议:第一,鉴于审判实务中需要有力的理论支撑以及理论的总结和提高,希望智库研究能更关注实务问题;第二,希望知识产权法院的法官和专家学者能够共同研究问题;第三,加大法官培养力度,建立一个长期的、有规律的学习业务培养计划。
吴汉东教授做最后点评。他认为,智库建设要兼顾学术研究和社会现实,坚持文化导向、服务社会大众。知识产权研究正向着融通化与精细化的方向发展,对知识产权问题采取多学科的研究方法非常必要。
在这一节中,五位发言嘉宾分别代表了中国知识产权的五大领域,涵盖了最重要的五个方面,分别涉及到专利、版权、商标、文化资源和司法工作,极具代表性。从内容上来说,嘉宾们的发言涵盖了战略的实施、政策的推进、制度的构建、文化的养成和司法的保护,为智库建设提供了很多的启发,也为随后举行的专题讨论铺垫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通讯员:李红丹
摄影:张梦茹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