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上午,人文社科重点基地暨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报告会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顺利召开。著名法学家张文显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吴汉东校长、副校长杨灿明教授、校长助理姚莉教授,以及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和我校的六个省级重点研究基地的负责人、主要研究人员出席了本次报告会。会议上,与会人员就人文社科基地建设和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进行了深入研讨,张文显教授分享了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组建培育以及成功获批的经验。
全景图片
首先,我校校长吴汉东教授代表学校对张文显教授一行表示热烈的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我校的发展历史,对我校现在的总体情况做出汇报。他指出:我校办学特色鲜明。在教育部管辖的六所财经政法类大学中,经法管是我校的传统优势学科、主干学科,水平领先。学科融通优势明显,以经法管为主干、多学科结合。服务于国家法治建设的平台基本建成。涵盖经法管的主干学科,不拘泥于某个专业的范围,打破学科壁垒、打通了校内外的沟通平台,聘任了很多校外的专家学者担任我校的研究人员,汇集各方的理论专家和实务专家共同打造服务平台。
吴汉东讲话
随后,张文显教授围绕“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相关问题进行介绍并谈论了自己的看法。对我中心申报知识产权协同创新中心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赞扬,鼓励我中心坚持发挥知识产权的学科优势打造一个强大的基地平台。张文显教授介绍了“2011协同创新计划”的申报政策和评审程序。他指出协同创新中心认定始终坚持开放原则、坚持高起点、高水准、有特色、有实效的原则、坚持公开、公平的原则。张文显教授用四句话概括了协同创新中心的认定条件,第一、准确协同需求。协同创新中心的方向选择应与国家的重大需求紧密契合、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意义和深远影响、具有国家、行业或者地方企业重大任务前沿、具备开展协同创新中心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方向明确、任务具体。这个选择要符合世界一流的要求,并且要打造世界一流水准。主要表现首先是要在国内达到领先水平,取得标志性的成果和成就。第二、雄厚的创新基础。协同创新中心聚集了国内最优的科研力量、实现了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资源配合、资金投入、人才辅佐、政策支持方面有良好基础。第三、有效的协同机制。围绕协同创新中心制定并实施了系统的体制机制改革措施,制度清晰,并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效。具体通过组织形式、分配形式以及实践中的招生方针等方面来实现。第四、明显的协同成效。通过协同创新,有效的推动了人才、学科、科研等方面创新能力的提升,在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产生了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成果,社会效益、社会认同度高。随后,张文显教授还分享了吉林大学申报协同创新中心过程中的一些有益经验。
张文显教授
吴汉东校长最后提出,根据“2011计划”,我们今后申报人文社科基地要坚持问题导向,国家需要什么我们研究什么,将人文社科研究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发挥国家智囊团和思想库作用。利用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和人才优势,推动与科研院所、行业产业以及境外高等学校、研究机构等开展协同研究,构建多学科交叉研究平台。创新工作机制体制,跳脱现有的人事、分配机制、体制,做到聚焦问题,服务国家迫切需求。
全景图
会议还进行了现场互动环节,与会的基地负责人和研究人员针对当前协同创新中心的相关问题与张文显教授进行了现场交流,气氛活跃,受益良多。
通讯员:姚国馨
摄影:李静恬
中国知识产权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