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17日下午2点至3点半之间,在“2010知识产权南湖论坛”隆重的开幕式之后,分论坛四的嘉宾们就 “绿色产业发展与知识产权政策选择”这一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探讨。
研讨会在武汉市知识产权局董宏伟及北京大学张平教授的主持下开始,参与探讨会的发言人有华中科技大学知识产权战略研究院朱雪忠院长,中国(武汉)晶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彭斯幹董事长,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马秀山副秘书长及华中农业大学刘旭霞教授。
朱雪忠教授发言
(一)朱雪忠教授的主要观点:
他的发言主题是“应对气候变化:强制许可制度不是促进国际技术转让的法宝”。他首先提到Trips协议特别是多哈规定:为了促进公众健康,在健康技术领域,成员的政府可以对专利实施强制许可。有国家认为这就是应对气候变化技术转让困境的一个解决方案,但仍然存在一些障碍;但也有发达国家的强烈反对。另外,环境技术和药品相比不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不需进行强制许可。同时强制许可的实施不是随意的且也是要缴费的,也有很多技术以商业秘密的形式存在。关于气候技术的问题在发展中国家阵营内部也存在不同看法。对于这些问题,朱雪忠教授认为:不必急着推行强制许可制度。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若干领域方面可以实行有关的政策,因为这是我们的共同责任;另外,我们可多加利用已经过专利保护期的环境友好型技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也正努力对这些技术提供新的交流平台;发展中国家也已经开发出来相当多的技术。就我国来说,有些国家的技术封锁及自身保护问题使得强制许可难以实施,但是我国本身的技术优势使得我们可以在绿色技术领域实现赶超,以及通过政策扶持、和发达国家的交叉许可,我们能够解决好气候变化带来的技术问题。
张平教授对此问题进行了回应。她提到美国从司法层面上实行强制许可制度的做法会对我们有所启发。另外她也肯定了朱教授提出建立全球基础教育平台的建议。张教授还提出风能发电产业化可能面临的专利相关问题。
彭斯幹董事长发言
(二)彭斯幹董事长的主要观点:
他就中国(武汉)晶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在近十年里经历的创新绿色环保技术的遭遇谈了自己的体会。他们公司早在九十年代中期就开发出了和以往技术相比更为环保的减排二氧化硫技术并取得专利,但是由于遭遇其他公司的侵权导致他们的先进技术迟迟不能在市场上推广开来。他发现:绿色经济具有外部性。技术的难以推广损失的不仅是企业,污染会给环境带来巨大损害。因此社会、政府更应当采取行动,让对绿色技术有效保护更进一步推动绿色企业的发展。
张平教授在点评中说到,我国在技术领域方面还有很大发展空间,但是企业在知识产权维权过程中也面临很多困难。因此,企业有必要继续关注学术制度建设,参与学术讨论,甚至在国际社会中发出企业的声音。
(三) 马秀山副秘书长的主要观点:
他介绍2008年4月开始实施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他介绍了认定标准的四个量化指标(自主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科研投入、企业管理),分析了其对企业专利工作的影响,认为它从客观上推动了产权交易制度特别是评估制度的创新,促进了专利技术交易,推动了企业对知识产权进行有效的管理,并为如何认识资本能力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张平教授肯定了马副秘书长的话题,认为在高新企业技术认定的过程中加进专利的评价指标的政策存在正反两方面的效果。其中包括问题专利导致的专利虚假繁荣的问题。
(四) 刘旭霞教授的主要观点:
她对华中农业大学的转基因研究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在世界知识产权战略形势严峻以及我国已有知识产权总体战略的环境下,从技术储备的宏观层面以及专利申请人及专门法、农民留种权等微观层面还有政府角色、行政司法保护制度等方面对我国转基因水稻知识产权战略中的技术准备和制度支持状况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试图从修改法律、培育社会中间层力量(包括市场价值评估、信息交流平台、预警和协调机制)、加强转基因水稻产业化知识产权战略文化及战略人才的培养等方面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
张平教授作点评
张平教授在点评中强调了刘教授提到的食品安全性问题,认为安全性问题解决了,才能开始产业化。因此在转基因问题上,法律政策和产业化制度的制定都要持特别谨慎的态度。
会议发言阶段在张平教授的精彩点评中结束。在第二讨论阶段,嘉宾们和与会者以提问的方式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华中科技大学知识产权战略研究院院长朱雪忠教授对绿色技术和药物技术强制许可的区别以及绿色技术立法问题进行了精彩回答。朱雪忠教授认为,两者的区别在于环境技术的可替代性比药物技术更强,环境对人类的的影响有一个累计性,是慢慢累计的,而疾病是突然爆发的。因此,在目前环境的强制许可之必要性不如药物。其次,从专利的角度来谈环境技术的立法,要优化绿色技术的专利申请程序,有利于节能减排的技术应当考虑在一些发达国家加快绿色产业化。至于绿色技术强制许可的立法,朱雪忠教授认为应当持谨慎态度。
武汉知识产权局局长董宏伟先生对专利信息利用问题进行了回答。董先生认为,专利信息利用问题是企业应用知识产权战略的基础性问题。他介绍道,武汉知识产权局在专利信息利用方面做了一些工作:首先是成立了专门的知识产权信息中心,这个信息中心有一批专业的技术人员,他们专门为企业提供公益服务。其次,该中心和武汉大学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专门开发了计算机的分析软件,在为企业提供服务的时候,这个软件就可以提供无偿或者是低成本的服务,降低了企业的成本。但是董局长认为企业的专利信息利用现在更重要的还是要发挥中介机构、专门研究机构的作用,而大企业则应该逐渐培养自己的专利分析人才。
还有提问者指出,可能由于本国国情的不同,美国和中国对于药品、公共健康的理解都不一样,对于绿色技术的定义是不是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北京大学教授张平进行了经典的回应。她认为,关于绿色技术中“绿色”的定义一定有很多主观因素起作用,不可能有一个完全客观的标准。她指出关于手机的接口技术算不算绿色技术,手机生产厂家一致认为不是,但实际上手机接口技术一定和环境有关系。现实中不同类型的手机、不同的电子设备充电器的接口是不一样的,而每换一次要淘汰一个电池,如果接口技术能统一标准,带一个充电器到哪里都可以,就能够减少电池的使用,进而减少电池对环境的污染。企业不能为了获得更高的附加值就不考虑技术对环境的影响。她指出,在IT领域目前有很多技术表面上看起来都是自由竞争的结果,但实际上许多技术都要考虑环境因素。因此绿色技术的界定很有弹性,各个国家、各个企业以及消费者对“绿色”都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最后,讨论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通讯员:瞿昊晖
摄影:唐冬 张明
责任编辑:刘友华 周金钢 王洁琼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