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是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关键。2022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增设知识产权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有效推进知识产权专业硕士学位建设,设置合理的培养方案,培育符合市场需求的专门人才,是当下的重要任务。
一是要明确学科定位,优化课程设置。知识产权专业硕士学位建设首先要进行准确的学科定位,优化课程结构体系,使专业人才培养朝着复合型、应用型、高端型的方向迈进。国家层面应成立教育指导委员会,对专业硕士学位建设提供整体指导,发挥领导和协调作用。
知识产权专业具有复合型特点。知识产权专业硕士要通科技、精法律、懂市场、善管理,其人才培养规格以“理工农医”(本科)+“知识产权”(硕士)为主。应用型是知识产权专业硕士的本质性规定。从市场特性和产业发展需要出发,重视知识产权人才的实践、实验和实训能力培养,将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的人才培养要求区别开来。此外,高端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高标准、严要求。知识产权专业硕士建设要注重高起点,不要一哄而上,要进行准入资格审查,拒绝走低质化、同质化发展道路。
课程体系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知识产权专业硕士课程的设置应当符合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目标。首先,基于知识产权专业复合型特点,其核心课程涉及的领域相较于传统的知识产权法专业要更为广泛,除了法学核心课程之外,还需增加知识产权管理、运营、文献检索等课程。其次,复合型不等于大而全,需要具备理工知识背景不等于要把理工课程也设置进来,因为在专业硕士期间有限的学分内难以穷尽所有需要具备的知识,而且理工知识的掌握需要体系化的专业学习,不是仅靠开设几门课就能学好。如果要从根本上解决“懂科技”这一难题,最佳的路径是招收具有理工农医本科背景的学生。最后,在目前的情况下,知识产权专业硕士不宜再细分为法律、管理和经济等专业方向,否则就回到了原来的起点,直接在现有的法学、管理学一级学科下设置知识产权法专业或者知识产权管理学专业即可,知识产权专业硕士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在核心课程之外,各高校可结合本校自身的专业、学科优势,开发特色课程,实现人才差异化培养。
二是要面向行业需求,强化实务能力。从知识产权专业硕士应用型人才特点以及人才市场需求出发,应综合考虑其实践能力培养、实训课程设置以及实务导师的配置等问题,解决“学难致用、供需脱节”问题。
首先,强化知识产权实务课程建设,完善知识产权专业硕士能力考核评估机制。开设专利及商标申请、知识产权咨询、知识产权代理、数据分析、知识产权纠纷处理、知识产权投融资、涉外知识产权事务相关实务课程,强化知识产权代理与知识产权诉讼的复合式训练,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能力。设置差异化的个人培养方案,完善创新考核机制、结果评价与反馈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开展专利代理、专利评估实践活动,建立多元化学业评估体系。鼓励学生选择专业性、应用性较强的方向撰写毕业论文,切实提高知识产权应用能力。
其次,实行“学术型导师+实务型导师”双导师制,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引进资深知识产权专家、知识产权代理人、知识产权律师等专业人才作为实务导师,补齐实务型师资力量匮乏短板。搭建专家平台和专家库,优化教师队伍建设,丰富师资类型,打造“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师资队伍。
最后,统筹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兼顾培养全日制与在职的知识产权专业硕士。目前,市场上有为数不少的专利代理师、专利审查员、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等从业人员,希望进一步接受知识产权专业知识学习,提升专业能力。通过强化其专业知识学习,可以进一步提高实务技能,满足市场用人主体对知识产权人才的迫切需求。
三是要区分专业设置,探索协同培育。知识产权专业硕士与目前已有的知识产权法学硕士、法律专业硕士(知识产权法方向)存在明显区别。知识产权法学硕士偏重理论知识学习,注重批判思维开发和知识构建能力训练,意在培养学术研究人才。而知识产权专业硕士培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侧重提升实务技能,重视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培养,意在为特定行业提供高层次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法律专业硕士(知识产权法方向)是在法学学科体系内培养法律实务人才,与知识产权专业硕士在培养目标、考核内容、学位课程设计等方面各有侧重。
知识产权专业硕士的培养应当积极探索协同培育机制,实行专业教师和实务专家双导师制,完善平台建设和制度支持;探索高校、企业、政府协同合作机制,明确各方主体权责,健全联合培养专业人才的新标准、新途径、新举措;充分发挥政府在政策层面的引领和指导作用,联动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司法部等多个职能部门,有效参与专业人才培养平台和机制建设,提供人员和资金支持;推进高校和企业的对接,完善课程学分互换认证、专业实践评估机制建设。
当下,具有国际视野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存在较大缺口,应当重视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国际联合培养。加强与知识产权国际组织、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合作,开拓国际合作、国际交流项目,为知识产权专业人才提供交流渠道,通过联合培养等方式提升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国际化水平。
综上,知识产权专业硕士建设应当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面向市场需求,优化培养路径,瞄准知识产权战略布局,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文字:吴汉东 黄玉烨
插图:赵偲懿
文章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原标题:准确定位 有效推进知识产权专业硕士学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