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坛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讲坛
沙龙:知识产权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
发布时间:2017-07-14 13:04:15

黄玉烨:各位亲爱的老师、同学们,今天下午很高兴我们邀请了三位知识产权实务界的精英,优秀的知识产权经理人来做这样一个以“知识产权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为主题的沙龙。进入本世纪以来,社会各界都意识到了知识产权专门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然而我国知识产权人才紧缺,根据北大最早的一个研究项目,如果按一个企业配一个知识产权专门人才的话,那么至少需要10万个专门人才。而在本世纪之初关于知识产权专门人才的培养还非常少,因为在当时知识产权还不是一个独立设置的专业, 80年代一部分学校才开设知识产权法这门课程,只有部分学校开始开设知识产权的专业,例如人大1988年开始招收知识产权第二学位。真正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进入热潮阶段是本世纪以后,可以看到目前开办知识产权本科专业在教育部已经备案的学校有71所,设立的知识产权学院或者是系专门来培养知识产权人才的有31个学校。从原来只是把知识产权专业作为民商法的一个方向,或者是管理学的一个方向,到现在正式把知识产权法作为一个专业。我记得最早是2004年教育部和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一个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意见,指出具备条件的高校可以自设知识产权专业。目前,我们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以及西南政法大学等等就开始将知识产权专业从民商法专业中分离出来,开始正式招收知识产权专业的研究生,像华东政法大学有本科生,后来西南政法大学也有了。真正正式列入教育部的学科目录,就是我们说的有名分,是在2012年,在教育部的学科目录中正式设立了知识产权这个专业,而且把它界定为是紧缺专业,只需要备案,不需要审查。所以各个高校如果想开办知识产权的本科专业,只需要备案,不需要审批,所以一大批的二本、三本学校开始培养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的学生。但是传统的法学院多半没有开办本科专业,而是在研究生和博士生这个层次培养知识产权高端的人才,我们在座的都是研究生、博士和青年教师。虽然现在知识产权人才紧缺,但是真正缺的还是高端人才。怎么培养这些高端人才呢?我们始终以市场需求为人才培养的导向,所以这些年我们也比较关注市场上对专门人才的需求,中国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委员会每年要召开一次研讨会,邀请政府、企业界、学界等各界人士来商讨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事宜,也呼吁政府提高知识产权的学科地位。而且我们始终认为,并且也是事实,知识产权专业是一个朝阳的专业。咱们大多数的同学都是知识产权专业的,这无疑是一个正确的选择,未来我们在知识产权这个领域是大有可为的。

今天我们邀请到了三位知识产权名企的知识产权经理人来做这个沙龙,我主要是想请三位老师来分享一下他们对于知识产权人才需求、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思考,也可以分享一下他们的成长经历与经验,为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学提供一个参考。在座各位学员在未来的研究生学习阶段,如何去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在毕业之际如何来决定自己的择业之路,是按照传统进政府机关做公务员,从事法官、检察官这样一个崇高的职业,还是进入实务界去企业,或者是做律师、专利代理人等等,给大家提供一个参考,做出比较好的选择,这是我们这个沙龙的意图。

我想先请三位老师谈一谈他们的想法,分享一下他们的经验,然后把时间交给同学们,大家有感兴趣的,想了解的问题可以向三位老师提出来。

 

秦健:我先抛砖引玉,刚才黄老师说的整个市场背景,我作为实务人员非常赞同,认为市场上对于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一个日本的知识产权学者说过一句话,他说20世纪是专利的时代,21世纪是版权的时代,这个话从实践来看说对了一半。对于后半句,第一,21世纪确实是版权的时代,就像上午张钦坤博士所介绍的,我们所处的时代,整个高新技术产业对于内容产业、对于版权的重视可以说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至少从我09年就业一直到现在真的是前所未有。这样的一个市场需求,它势必会催生对于版权人才的需求。第二,这个学者说错的是什么呢?就是21世纪不仅仅需要版权人才,同样需要专利人才、需要商标人才,需要竞争法的人才。先说专利,在过去若干年,我们看到所有的司法判决中专利的平均判赔额在20万左右,但是在现在的大环境下对于专利的保护力度越来越大。就在不久前,法院刚刚出了两个司法判决,分别是赔偿5000万和8000万,而且非常有意思的是原告的索赔金额就是5000万和8000万,法院全额支持,这样一来专利工作的地位上来了,专利工作的人才需求也一定会上来。

关于商业竞争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的竞争,虽然说这些年一直在变化,竞争的状态是变化的,但是竞争的主题是永恒的,我前一段时间和好多圈子内的产业专家聊过,我问他们说人工智能时代来了,比如百度宣称自己是人工智能的公司,那么人工智能时代的竞争是什么样的?各个专家有一个观点非常相同,他们说人工智能时代的商业竞争一定会比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科技领域都更加惨烈、更加血腥。就是说我们可以看到,在知识产权的每一个领域,整个市场的大盘是越来越大,重要性越来越高,所以对于人才的需求,不管是大家将来到公检法做律师、做法务,包括大家从事学术研究,一定是这个盘子会越来越大,这是我要说的第一点。

另外,对于人才的需求,我可以先说一下百度,以及我所接触的一些传统500强人才的需求。首先有一个概念就是对人才的需要是什么,然后再谈对知识产权人才的需要是什么?先谈对人才的需求,当年GE的大中华区副总裁写给女儿的一封信中有一点,就是很多大公司对人才的标准有三,是一个递进的关系:第一,人才要有好的品性,何谓品性好,即对自己的工作恪尽职守,勇于担当,有一个很好的心态,这是最重要的;第二,对事的态度,即工作态度是否足够积极,是否以解决问题作为导向,能否吃苦耐劳;第三,能力。我相信不管是腾讯也好,华为也好,几乎所有的大公司对人才都是遵循这三个标准的,而且这三个标准是递进的关系,如果第一点做不到,就不用谈后面的了。

那么对于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呢,简单来说很多公司需要的知识产权人才的共性有三点:第一,专业知识过硬,知识产权最重要的东西是你们双脚站在大地上的根基,你们的专业能力一定要足够过硬,你们能够解决多少问题,一定取决于你们的专业能力。比如我身边很多朋友都希望可以重回校园,为什么呢?因为发现自己在工作中有很多理论的东西,有很多的知识掌握得还不够好,希望能够再回炉。所以知识产权的人才一定要有很好的专业知识、很好的专业素养,这是根基。第二,需要有很多好的适应变化的能力,能够很好的适应工作环境,可以通过自我学习不断的完善知识体系,这一点比知识本身更重要,自学习能力和自适应能力比知识本身和背景本身更加重要。第三,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懂得善于解决问题,其实大家可以看到在市面上有一些所谓的成功的顶级律师写的书,分享他们的经验,包括我也问过很多在美国华尔街顶级律所的合伙人,我问过他们需要什么样的知识产权人才,我也问过很多公司的法律顾问,他们的回答都是需要善于解决问题的人。这类人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有工作经验,懂得以终为始,第二类人虽然没有工作经验,但是他懂得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来开展工作,这样的人会在竞争中成为我们非常想要的,或者很钟爱的知识产权的人才。

所以我总结一下,对于人才的标准,一是人才市场对知识产权的空间会是越来越大;二是对于人才的标准,品性、态度、专业能力,三者之间是递进关系;三是对于知识产权人才的要求,要有非常扎实的专业能力和素养,要有很好的自学习能力和自适应能力,要懂得善于和解决问题,懂得解决问题导向,谢谢!

 

黄玉烨:非常感谢秦健总经理的分享,他提的关于人才标准与知识产权人才的要求,这三点要求我认为非常实用。下面请张钦坤秘书长来做分享。

 

张钦坤:其实在秦健后面讲压力很大,因为从整个互联网行业来讲他也是一个奇才,在几年的时间内从一个刚毕业的学生到百度的中层,其实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也让我非常佩服。他对每一件事都要求极致,然后不断的去超越自己,我们可能在几年之内有这种动力去压迫自己,但是像他持续压迫自己的人其实还是挺少的,这也是为什么他可以在百度很快做到中层的原因。秦健很多的观点我都是非常欣赏的,希望他更加注意自己的身体。对于知识产权人才需求,谈几点我的体会:

首先,我觉得知识产权专业,我见到最多的还是互联网行业的人,大家都学过网络版权,在所有的法学学科里面只有网络版权含有纯网络的知识点,对去互联网面试的同学有所帮助。而且互联网公司最早的规则就是从网络版权的规则开始的,这些是保证中国互联网早期发展起来的一个基础性的制度。从早期到现在大量知识产权人才进入互联网公司从事法务工作,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互联网公司缺少自己原创的东西,我有一个朋友读研究生的时候就做了知识产权网,后来写了关于服务商的论文,去网易和迅雷面试时,老板一眼看中了他的论文,原因在于当时互联网行业很多东西都是用户上传的,没有自己的东西,那么在面对诉讼时怎么去应对,就需要知识产权人才的关于互联网的知识去解决;其二,互联网公司是一个民营企业,其次它是一个知识型的经济,知识经济是最需要知识产权保护的,特别是专利这块,房地产企业做专利肯定是没有市场前景的,假设你以后想做知识产权,就要看你去的公司的主业是什么,是不是真正以技术创新或者知识创新为主导的企业,互联网公司比较注重知识产权创新。而在诸如深圳这样的经济发展很快的的地方,非常重视创新,对知识产权人才需求量很大。总而言之,我们知识产权专业的同学可以重点考虑创新型公司,而且创新型的公司也是真正能够有前景的公司,中国正在面临供给侧的改革,很多产能过剩的企业会被淘汰掉,未来还是会以技术创新驱动中国的发展。现在很多房地产企业可能在短期内还可以,但是未来这个市场会逐渐趋于饱和,未来迅猛发展的就是创新型公司。互联网的创业,早期像马云这些人,他们不是偏技术的人,他只要有一个好的想法或者模式就可以创新成功,但是今天当人工智能已经成为这个行业基础设施的时候,你再想靠那种模式创业是不可能,未来科学家创业的成功可能性大一些,所以大家如果选择高科技型的公司,对大家的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一定要选择朝阳的产业,不要去找那些夕阳行业。

其次,我觉得任何一门专业都是敲门砖,你学这个专业,你不要指望你今后的工作就是和你的专业严丝合缝的,真正进入工作的时候,你涉及到的领域是非常多的,而不仅仅限于你学的专业,对你综合性的知识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不论到哪家单位,对学习能力的要求都是非常高的,需要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和吃苦来提高自己的能力。我在和同事交流的时候,大家一致认为现在这个年代拼的不是大脑,其实大家的智商都差不多,关键是看谁最能吃苦,任何一家互联网公司也都是这样的要求。所以未来你们到任何一家单位,一定要可以足够的吃苦,一定要可以坚持下来,所以我觉得学习能力和吃苦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再者,关于情商的问题,在任何一家单位大家都希望和高情商的人共事,最起码心怀要开阔,大家都讨厌自私自利的人。情商比智商重要,见识比学识重要,很多时候换一个说法起到的效果是大不相同的,这是非常简单的道理。能够进入我们团队的,首先要看有没有团队作战的意识,关键时刻能不能顶得住,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越到企业的高层,在腾讯里高层经常对中干说要提高格局,格局越高进步才越大,或者换句话说你的心胸越大,你的事业才越大,如果总是斤斤计较,你的路就会越走越窄。在腾讯我们经常强调的一个理念,是帮助别人。帮助别人越多的人他的进步往往是越快的,就是通俗讲做好人有好报,当然大的前提是把自己本身负责事情要做得特别漂亮,在你力所能及以外发挥你的价值,我们管理上有一个术语叫做交叉的地带,这个时候如果你愿意去做大家都不愿意做的事,你可能比别人发展得更好,成功得更快一点。情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体现,就是是否足够用心,这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我的团队经常开展一些法律方面的研讨会,或者参加一些互联网的论坛,在一些后辈举办这些会时,会观察他们是否足够考虑到各种各样的细节,能否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全面周到地考虑各种事情。简单来说,就是多操心,因为只有操心足够多,才能很快地成长起来,才能独当一面。但是如果仅仅着眼于手头上的事,不主动地去承担复杂的事情,不愿承受压力,不愿操心,那么在任何一家企业都可能碌碌无为。

最后,我想特别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在做毕业论文时的一些体会。相信大家未来都要面临写毕业论文这样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现在很多研究生在学习中存在一个问题,就是看的资料和案例太少,很多时候只看一些最基本的学科教科书,这直接导致写论文时无话可说。我的论文在多方尝试后确定在物联网的不正当竞争方面,那时我进行广泛的搜集资料,将行业里重要案例的判决书检索整理出来,大概100多份,全部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同时我做了一个统计表,通过设置一些指标,例如竞争关系是如何确定,对于赔偿金额,原告诉请多少,最后判决又是多少等等,统计分类,最终呈现出一个结果,相当于利用一点点统计学的知识对互联网的知识进行了梳理,然后从中发现规律。在这样一个学习案例,特别是这一类型的案例过程中我的收获非常大,特别是很多判决书正反两面的观点是不一样的。并且,通过对比很多观点相反的判决书,可以发现法官的对于案件的不同的视角。所以大家在做论文的时候,最好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从大量的判决中梳理出不一样的东西,如果只是看一两个别人引用的判决书,那么我觉得没有任何新意可以体现出来。我认为做论文一定要有新意,最好的方式就是用新的材料说明新的观点,其次是用老的材料说出新的观点,最差的就是用老的资料说出老的观点。现在大数据也是同样的道理,人工智能(AI)比人聪明吗?在设计人工智能时有两种发展的路径,最早的路径是想把计算机设计成人脑一样能够思考,后来发现走不通,便转变方式为以解决导向。比如说下棋就是为了赢,没有必要把电脑设计得和最厉害的围棋选手一样,但是可以让它学习大量的棋谱,当它掌握的棋谱比棋手多的时候他就胜了。所以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一定要大量阅读相关领域的判决书,包括大家未来撰写一些材料,或者做诉讼时遇到一个新型案例,此时就需要将以往的案例收集起来进行研究,然后从中发现规律。判决书能够给我们提供当事人双方、法官、实务人员等综合的观点,所以我建议大家多读判决书,然后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以及要给大家分享的经验,谢谢!

 

黄玉烨:谢谢张钦坤博士,他认为要勤奋、能吃苦,情商很重要,的确是这样的,大家智商都不低,但是确实没有谁可以随随便便成功,一定需要辛苦付出,才能够获得成功。刚才张钦坤博士也推荐了两个行业,一个是创新型企业,一个是高科技的企业, 20世纪是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时代,以创新能力、知识产权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使得这种创新型企业、高科技企业可能更容易获得成功。无论是在传统行业还是高科技的新型产业,都不缺少努力奋斗的人,相对而言,新型的互联网产业、高科技企业里,很多成功人士都比较年轻,这可能是相对传统产业而言它具有的优势。

下面请简全律师给我们分享,有请!

 

简全:非常高兴有机会和大家沟通对于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和定位,听了前面两位关于知识产权人才需求的分享,或者是他们对于知识产权人才的理解,我非常赞同。无论是互联网行业还是传统的行业,他们两位已经非常全面地表明了人才的需求是什么样的。在这里,我想以我的亲身经历,2013年从知识产权学院毕业,第一次面试,第一次拿到Offer,一毕业就进入知识产权相对比较成熟的规范的公司里工作,给大家分享一些我的感受,或者说经历的一些事情。

第一,选择。每个人毕业的时候都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工作性质的选择、公司的选择等待。最初我对华为并不十分了解,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也一直被百度、腾讯此类的公司围绕,热度居高不下,我也耳濡目染,那个时候去百度和腾讯对知识产权的学生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但是我误打误撞进了华为。后来发现大家的行业不一样,所面临和需要思考的问题就不一样,华为也是不一样的角度,或者说不一样的需求,当初我的目光仅仅停留在日常所看到的、所熟悉的行当或者公司。对于知识产权这个行当,其实大家都已经非常清楚它是一个新兴的领域,换言之,创新是知识产权一个必备的能力,不论是通信领域,或者说互联网企业,包括其他的新兴公司,对于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是很大的。我们毕业的时候可能认定了一些方向,认定了一些公司,或者认定了你以后大的环境,你想去的地方,我觉得视野可以放宽一点,不要局限于自己已有的定位或者认知,大家可以多去了解,多去搜索一些。很多东西你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一些判断和认知,如果你过于局限在一些领域或者方向的话,可能对大家的未来也并不是太好的事情。所以首先要放开你的眼界和视野,去接受更多的目标和方向。

第二,企业文化与自身性格想匹配。前两年华为知识产权部有人跳槽去了乐视,那时候乐视发展非常迅猛,那些跳槽的同事能力各方面在华为的团队来说是非常优秀的,但他们缺少的是新挑战。他们在华为只是负责某一块业务,但在乐视就是带领团队,以管理者的视角看待整个集团的法务事物,对他们而言是一个很好的挑战。所以对新机遇充满期待,和对解决问题有勇气的人,对他们来说当时的乐视的企业文化,积极的扩张、积极的探索,与他们的性格是想匹配的。

第三,心态。具体而言,就是我们在进入企业或者说进入所有的知识产权相关行业的时候我们的心态应该是什么样的。从我入职知识产权部最开始做合同的评审,到后来负责专利交易的项目,包括专利许可的项目,专利诉讼,后来有一些运营的项目,对我来说每一个方向都是挑战,每一个项目都是挑战大于机遇。刚毕业时,很多背景信息并不清楚,对于出现的问题甚至连思考的方向都没有,很多时候是一穷二白的去解决问题。但是慢慢看到一些优秀同事的工作思路和想法,去感悟理解怎样解决问题,但是永远都会有新的问题和挑战出来。我相信在座的各位在学校都是非常优秀的,获得的各种奖项,但是当你进入企业的时候,这些辉煌的过往对现在的工作是没有多大帮助的,所有的事情都是新的,你历史上取得的成绩有借鉴的意义,就是在专业知识这块,但是过去的东西对于在企业里面遇到的问题没有多大的价值,你自己的心态要摆正,进入新的行业要归零,历史不能成为你未来的保证,要有一个可以从零开始的心态。据我长时间对去华为的毕业生的观察,发现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即坐得住。就是说在内部有压力的环境下去工作,去解决问题、去思考问题,去应对的时候,你的心态是什么样的。如果你永远觉得困难就是困难,解决不了就拍屁股走人,那你永远在一个地方待不了多久。大家需要静下来,遇到问题要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管各位未来从事什么行当,我觉得都是需要建立一个能够坐得住、定得下来的好心态。

第四,从知识产权行业来讲。众所周知创新来自企业,企业是创新的非常重要的载体。我当初选择知识产权这个行业的时候,对知识产权并没有太多的认识和了解,仅仅觉得知识产权很新,包括我们今天讨论的FRAND问题、专利以及互联网中的不正当竞争,看似是一个老问题,但是不停有新的内容冒出来。对未知世界抱着好奇,这种心态是知识产权人更应该有的,因为我们处于新兴的行业,如果还抱着守旧或者固有的思维,便有非常大的局限性,换句话说,面对新问题、新事物我们有没有好奇心,想不想解决它,想不想创造性的提供一些解决思路,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无论大家选择哪个行业,好奇心都是有益而无害的。

第五,沟通能力、总结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可以在学校锻炼提升的,比如沟通和说服能力,我们每天都在说话,但是你怎么用一个理论去说服别人,你的论点、论据是什么,你提出的方案是什么,包括当你的汇报对象是一个很高层级的时候,你怎么样在三分钟内把重要的事情告诉他,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提出你的想法、解决方案,以及你想从他那里寻求的建议或者决策,这些能力都是需要锻炼的。我们大家平时没有以这种思维去训练,或者是沟通,那么,我们现在需要做的就是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沟通说服能力。对于刚才提到的总结能力,即在很短的时间内将一件事总结出精华。另外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互联网行业包括传统的通信行业,遇到的很多问题都是新的,我们每天都面临着新的问题,怎么运用你已有的知识去提出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暂且不说合理,你能否提出方案,是否有深度的思考,你的想法、论证过程和结论中是否是一个经得起推敲的过程。所以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尝试用自己的逻辑去创造一个方案出来,以帮助你下最终的决策或者判断,这样一个过程或者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是非常关键的,这个也是可以在学校里面锻炼和培养的。

最后我想说一点,前天看到一篇文章提到,人生做事分三个阶段:一是工作,它只是你养家糊口的手段,或者并没有太深入把它作为一个长远的事情;二是事业,当你在这个行业里积累到一定时间也好,或者说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好,它成为了你的事业,而不是一个跳槽的底板;三是使命,它跳离了你所谓的酬金,或者其他的物质层面,更多是把它当成你为之奋斗的方向,这个无法用金钱或者地位来衡量,更多的是内心的向往。工作、事业然后是使命,这三个层次我们现在更多的还是停留在工作层面,现在大家还是研一,马上会去实习,我建议大家可以思考的长远一点,就是你未来会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你愿意什么样的工作成为你的事业,到最后你可以把它作为你的使命,这三个阶段是需要大家进一步去思考的。

谢谢大家的聆听!

 

黄玉烨:谢谢简全律师的分享,结合他自身的成长经历给我们谈论了对于择业的认识,吴汉东教授说过经历不可复制,但是经验可以分享。刚才提到择业,我也想谈一点想法,我们择业时会面临着两难的选择,因为大家到了这样的层次是有实力和能力的,换句话即是可以对我们的未来做一个选择的。如何选择呢?用一句老话来说就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择业应该也是以兴趣为标准的。因为咱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是一个很好的时代,它不像大家的父辈或者我们这一代人,我们当年在专业和职业的选择上,应该说是没有选择余地的,80年代的大学生一个就是以国家分配为主,服从分配,第二个就是为了谋生,可以这么说,因为那个时候物资极度的匮乏,家庭条件也非常困难,我们当年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谋生,然后养家糊口。大家可能也有感触,当年你们上大学的时候,你们的父母亲给你们选择专业的时候也是很功利的,大都会考虑什么专业最赚钱,比如现在高招分数会计金融专业比法学要高出一大截,是最热的专业,因为它好就业,然后赚钱多。所以我们经常感叹,为什么美国和欧洲可以出现很多的奇才,他们都可以获得极致的成功,他们在专业职业的时候是按照自己的优势、特长、专长进行选择,而不像我们很功利,什么赚钱选什么。而到了大家这一代,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庭的经济的问题已经不是问题了,所以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进行选择了。如果说上大学选专业是听命于父母,而到了现在大家这样的阶段,认知能力已经很强了,完全可以进行自主的选择。

大家的择业首先还是以兴趣为主。我的一个学生法学功底很扎实,但是他的研究能力也很强。我希望他读博士,但是他的志趣不在于此,他对实务很感兴趣,所以我尊重他的选择。我在招收博士的时候,我都会告诉学生,读博士很辛苦,选择要慎重。读了博士以后大多数人做老师,虽然现在公认做老师是一个非常好的职业,人格独立、社会地位也比较高,但是初为大学老师压力是很大的,现在和以前不一样了,压力非常大。我们的年轻老师为了能够尽快的评职称,不得不熬夜出成果,而且博士毕业一般是28岁以上了,他也面临着养家、养孩子的压力。所以我会劝大家不要读博士了,但是他们就是喜欢做研究,我没有办法,只好收了。所以我还尊重大家的选择,就是首先要以兴趣为导向。

第二个在兴趣之外,刚才简全律师也提到了,比如说他进入华为的第一次面试。第一次择业就被选中了。他是误打误撞进入华为,从事知识产权经理人这样的工作。就是说在择业的时候,也不必过于的执拗,除非你特别有兴趣。有的时候还是要看机会,比如说在择业的过程中,你很意外的被某一个企业看中了或者被一个律所看中了或者是考取了公务员,如果说不是对某一个行业、某一个职业特别有兴趣,那么你不妨去试一下。就像秦健老师说的,其实大家的适应能力还是比较强的。我们可以干一行爱一行,比如像我们那一代人,其实从事某一个职业,多数人都是很意外的,特别是像新三届的大学生,全部是服从分配的,很多人就意外的成为了大学老师,或者是成为了政府官员、法官、检察官等等,他们也在各自的岗位上干得非常好。到了我们那一代,我是88年的大学生,那个时候开始双向选择。虽然说是双向选择,但是我们那个时候对未来其实也是很迷茫的,就是很意外的就从事了某一个职业。其实我大学毕业的时候,我还是有一定的认知能力,我是不想当老师的,我想从事法官、检察官的职业,至少做律师,没有想过当老师,但是很意外我留校成为了大学老师。对于这个职业开始我也不是特别接受,我其实刚开始很想当律师,但是后来我跟随吴汉东老师读研究生以后,那么开始改变了自己的看法,真正热爱上了做研究和当老师这个职业。现在虽然没有可以成为大咖级的人物,但是也不错,我觉得也对得起我作为教授的这一份薪水,也对得起我们的学生。

所以说有的时候不必太过于执拗,还是要看机会。如果说第一次择业不是特别顺利的话,现在其实再就业人才流动也很平常,也很方便,可以随时进行选择。

第一阶段就到这里,下面我们留一点时间给大家提问,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交流一下。

 

提问:我想问一下张钦坤秘书长,今年630号发布了一份《网络视听节目内容审核的通则》,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其中一些条款涉及到了歧视,我想请您谈一下腾讯怎么看待这样一份通则以及它所带来的影响?还有就是,这样一个通则,虽然只是细分行业自律的规则,不知道它在实际操作中对腾讯提供网络视听节目的活动有多大的约束力?

张钦坤:首先,得肯定你的知识面很广泛,关注到这样细小的问题。通则具体的条文我没有仔细研究,但是在目前国家对于互联网的内容监管越来越严的态势下,有很多的行业协会希望可以出台一些准则要求企业提高对内容审核的标准,把一些低俗的不适合大家观看的内容屏蔽掉。至于它如何操作,除了纸面上看到的东西,相关的协会也会进行组织,会对视频网站进行培训,比如现在的自制剧是可以自审自播,但是审核的人要进行培训,要了解很多标准。很多标准是不对外的,很多口径只能内部掌握。它对我们行业有什么特别大的影响呢?可能就是你看到的内容越来越健康,越来越积极向上,其他特别大的影响可能没有,更大的影响不在于这方面。

提问:我想请教秦健总经理一个问题。阿里和网易一般不招应届生,他们不校招,而且他们社招会要求相关从业经验三到五年,比如像我们这样的学生想进百度,一份怎样的简历可以满足你们的HR的标准,是比较重学术成果,还是实际的工作经验?

秦健:在我来百度工作之前,只有一位应届毕业生直接转正,我来之后有不少。对于你的问题我想说,简历是否足够漂亮不重要,但是一定要非常专业,很多简历写了很多东西,但是没有重点、没有逻辑、没有层次。所有的HR都喜欢有逻辑、有层次,最简明扼要的简历,很多优秀的人简历不到一页纸,所以简单、逻辑、层次很重要。至于简历上有多少学术成就,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关注,只要可以提供一份逻辑、层次、简要的简历,可以体现你在学校有一定的专业性和专业工作,就可以通过筛选。简历只起到10%的作用,后面90%的面试和笔试才决定是否可以留下来实习,严格来说B(百度)A(阿里巴巴)T(腾讯)这样的大公司应届生转正存在很大难度,所以这一段实习期间非常重要。归纳来说,第一步是简历,简历要求逻辑和层次和简洁,第二步是面试,面试决定你是否可以进入这个公司实习,第三步是漫长的实习,来全方位考察实习生的能力,最后通过实习期的考核制后会有一个简单的面试。其实实习期通过之后,最终决定是否转正的面试考核时间较短,可能只有10分钟,如果可以展示出来工作成绩和能力,就可以成为正式员工,反之则不能。

黄玉烨:据我所知百度和腾讯都是通过招收实习生,通过实习期间的考察,最后留用满意的实习生。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明年报腾讯、百度的实习生,最后通过实习以后进行双向的选择。

张钦坤:我非常赞同黄老师的观点,同学们不一定只看大公司,很多律所也很好,律所和企业各有利弊,律所更专业,每天处理更多有挑战的案子,企业的视野更开阔,接触事务更多,但在互联网公司工作的压力也很大。

秦健: 30岁之前跟对人,30岁做对事。对于实习来说,其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实习可以锻炼能力,这个锻炼并成长的过程一定比结果更重要,如果在实习期间有成长、得到锻炼,可能实习期满了之后,可以选择留下,也可以选择去别处。关键在于在实习期间,一定要有一个有能力的人,并且愿意帮助和指引你。在律所和在公司受到的训练完全不同,在律所实习写一个意见书,写完以后交给上级,他会先批评,有的律所里的律师会逐字逐句改,改完之后可以自己根据改动去领悟原因,会快速成长。而在公司则没有办法得到此种精细化的辅导,但是当你写完一个材料以后交给公司法务部的经理,他同样先批评,然后让你重写材料,并将要遵从的几点原则告诉你,他没有时间给你逐字逐句的修改,但当完成之后,你得到的成长值会比在律所的收获更大,因为你得到的不是鱼,而是渔,是方法论。不管是哪一种训练和成长锻炼的路径,前提是你的师傅一定要足够的能力,其次他要愿意带你,如果你在实习期,遇到一个好的师傅并且愿意带你,而你也有动力来学习,那么不管你在什么样的工作实习,当你实习结束的时候一定会有一身的本事,会让你可以选择更广阔的平台!谢谢!

张钦坤:我问一个问题,秦健,假设你在学校里读书,假设你重回学校当研究生,你要把哪些方面的遗憾进行弥补?你觉得有哪些知识没有学,现在想重新学一下?

秦健:我觉得这个问题特别好,简单说说我的感觉,如果让我有机会重回校园,我想弥补几个遗憾:第一,知识体系,我其实是一个好恶挺分明的人,就是有的领域喜欢,有的领域不喜欢,比如我喜欢著作权法,但是我不喜欢法理,所以我的法理成绩不够好,但是现在看来法理这门课太重要了,不管你们将来从事什么样的行业和领域,这门课都是基石。法律是有内在的自有的逻辑,它都是以法理学作为基石,同时以大民法作为基础的知识体系,然后在这个上面我们做深入的研究,比如知识产权,它们之间是有内在的逻辑关系的。当年我是偏科的,如果有机会重新回去学习,我会重新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个对将来的工作受益无穷。第二,搜商,在现在这样一个大数据的时代,现在我们一年整个行业积累下来的数据可能是以前若干年的总和还乘以一个指数,这些数据运用得怎么样,直接会决定你们站得多高,看得多远,我当年念书的时候数据检索能力很一般,直到工作之后这个能力才慢慢不断提高,不管喜欢还是不喜欢,愿意还是不愿意,我要不断进行搜索,然后把搜索的结果进行提炼,生成我的研究成果,所以搜商太重要了,如果我再回到学校,我一定会更好地运用搜索的能力来得到更多的知识和更多的研究成果。第三,其实不能算是遗憾,我们都知道人工智能的时代刚刚来,我们念书的时候没有赶上人工智能的时代,但是你们赶上了,这个时代有两个特点,其一,要求人一定要能够从事比较复杂的问题解决能力,就是说简单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能,未来人工智能会越来越普遍,所以要求人对于思维的体系性,对于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会提出更多的要求。其二,就是人工智能时代要求我们能够更好的运用这些智能的工具,让我们的工作事半功倍,让我们的工作提速增效,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小助理的工具,他们可以节省我们很多不必要的记忆和重复性的工作,这些小工具可以在我们做笔记和研究的时候,它可以自动生成一个逻辑体系,帮助我们更好的梳理自己的思维逻辑,最后得到问题的答案。人工智能时代给了我们越来越多的工具,把这些工具用得越好的人,他在未来就可以获得更多的成果。举个例子,人工智能时代来临之前一个美国医生每天要面临这个国家多少新出来的医学论文呢?大概有8000多篇,任何一个医生不可能仅仅靠自己的努力每天读8000篇的医学论文,这就意味着在人工智能来临之前,任何一个美国医学最权威的人,他会落后医学的权威成果一年半。一个最权威的专家都会落后时代一年半,但是如果你可以掌握一些工具,让它帮你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你只需要看最终的成果,那么你就可以获得最前沿的成果。如果我有机会再回到学校,我一定会更多的运用人工智能的工作成果来提高我研究和学习的效率,让我自己可以变得更好。谢谢!

简全:刚才我提到的沟通、说服、总结、解决问题的技能,不说能力了,至少你要有这个思维,这是在学校里面可以锻炼的。在企业里面短时间内的一个汇报会经常出现,如果这种能力可以在更早的阶段培养锻炼,那么你就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很多东西、很多思维我们都可以在学校里面去完善弥补自己的短板或者不足。

张钦坤:我自己也在思考这个问题,说实话现在在北京工作,然后和各个院系、高校接触比较多,中部地区确实比北京的高校资源少很多,我们以前也没有很多实习的机会。如果纯粹回到学校的角度,我有很多想回来补课的地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应该参加辩论队的训练,它对你各方面的思维和能力的提升都是很重要的,辩论和演讲是你以后走向企业以后非常重要的一个训练的方式。而且辩论有限时对抗性,我们的成长就是在限时的压力中才会快速的成长,所以建议各位有机会参加辩论队或者是演讲方面的训练,这样可以让你的思维训练比别人快一些。我的另外一个遗憾就是没有考GRE或者托福,现在国际化越来越强,包括华为也是国际化的公司,现在英语越来越成为一个基本的工作能力了,虽然读本科的时候英语还是可以的,考六级还是前几名的成绩,但是后来就真的没有继续提升了,就是因为没有目标了,建议大家考GRE或者托福,逼自己学英语,再提升一下,这样以后在工作中英语的能力就不会快速地退化了。第三个比较遗憾的就是在逻辑学和数学方面没有好好学习,这方面其实是最基础的思维能力,逻辑学十分重要,不论是商业战略的分析,还是经济学的分析,还有法律、财务、会计等等,逻辑是非常基础的学习能力。人工智能的算法核心就是数学,如果大家的数学能力很好的话,对未来你适应高科技的社会是非常有帮助的。如果提升工作方面的能力的话,这些都是我的遗憾,现在也没有时间彻底的弥补,只能边干边学。

生活的角度,从可持续平衡的发展来讲,我觉得也有几个知识没有好好学习:第一,文学,文学是人类很重要的一个学科,为什么好的文学作品可以流传百世,就是因为它可以和你的心灵产生共鸣,所以大家如果有时间要加强一下文学素养方面的锻炼,好的文学可以产生重大的社会影响。第二,心理学,不论是工作,还是职业成长,抑或是以后的家庭幸福,包括子女的教育,心理学都非常用帮助。现在抑郁症真的是非常普遍的,因为中国社会现在压力非常大,人才越来越多,这个时候你必须学会疏导自己,来把这种压力排解掉。一句话这样说,“人生很长,不要这么着急。”所以真诚地建议大家有时间学一些心理学,让自己以后的生活质量、心理的质量高一些,不要成为工作的机器,大家现在光讨论怎么成长,还是要健康地成长、可持续地成长,谢谢!

黄玉烨:真的是非常好的建议,我作为老师给学生也经常会提一些各方面的学习、就业的建议,现在从三位老师他们的从业经验以及他们对身边人和事的感悟来给大家讲,我想可能更有说服力,希望对大家会有所帮助。时间也差不多了,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再一次感谢三位老师的支持和指导!今天沙龙就到此为止了,谢谢大家!